住房城乡建设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《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?;ぬ嵘钅拷ㄉ柚改希ㄊ孕校罚票;ば奚?、风貌修复、人居环境改善、配套基础设施完善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、消防与防灾减灾设施提升、智慧化管理等方面,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?;ぬ嵘钅抗芾?,进一步提升项目谋划、建设、实施和管理水平。
根据建设指南,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?;ぬ嵘钅拷ㄉ?,应按照应保尽保、延续文脉、合理利用、改善民生、经济实用、安全美观的原则推进,做到“六不”:一是不大规模、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;二是不大规模新增建设规模,不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压力;三是不大规模、强制性搬迁居民,不改变社会结构,不割断人、地和文化的关系;四是不随意迁移、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?;ぜ壑档睦辖ㄖ?,历史建筑不脱管失修、修而不用、长期闲置;五是不破坏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,不随意拉直拓宽道路,不修大马路、建大广??;六是不破坏地形地貌,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,不挖山填湖,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,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,不随意更改老地名。
同时,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和规划设计。项目建设方案应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本底条件,确定实施范围,厘清?;ぜ业祝魅繁;ざ韵螅劢瓜肿次侍?,提出保护提升总体目标,明确建设实施的具体内容、类型、对象、规模及区域。项目建设方案和?;す婊谋嘀频ノ挥弑赋窍绻婊准蹲手?。
建设指南明确,项目在建设内容原则上应包括建筑?;ば奚珊突罨?、历史风貌?;ば薷从胩嵘?、周边环境配套改善、必要基础设施与防灾设施提升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、必要动态监测与智慧化管理六方面内容。其中提出,对项目范围内的空闲地(非公园、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用地),可按照规划设计要求,进行肌理织补,修复传统肌理,“镶牙式”新建必要的建筑,延续历史文脉,塑造整体风貌。新建建筑应以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功能为主。
建设指南同时明确,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规划、设计、用地、环评、建设等报批工作。项目建设应严格控制建设规模,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,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、招投标制、合同管理制、竣工验收制等建设管理制度,加强质量、进度、成本、安全控制,规范建设行为,确保工程质量。项目建设单位应通过航拍、视频等方式做好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记录,项目完成后能适当展现实施前后对比效果和变化情况。
项目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的?;す芾碇鞴懿棵乓涫等粘Q膊楸;す芾碇贫?,将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档案,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,避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发生。项目建设内容应切实解决人民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提升历史文化保护水平和人居环境品质。
摘自 《中国建设报》 2024.02.26 记者 刘丽媛